四川地方志资源当代价值开发利用实践及相关建议

时间: 2025-07-16 06:20:16 |   作者: 新快美食

您当前的位置: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特有文化基因。四川是我国地方志事业的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是“修志初祖”常璩的故乡,拥有悠久的修志传统和深厚的方志底蕴,无论旧志还是新志,数量均在全国各省(区、市)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方志资源大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地方志事业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赋予地方志新的工作定位,对地方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加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让地方志在资政辅治、教化育人、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建设,是新时代赋予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神圣使命。

  四川在2000余年的修志实践中,积累了海量的地方志资源〔本文所称地方志资源,包括历代旧志,综合志书、年鉴,以及部门志、乡镇(村)志、山水志、部门(行业)年鉴、地情书籍等各类地方志成果〕,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富矿。

  从旧志看,据1985年版《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全国190个图书馆所藏1949年前省、府、州、县、乡志书约8264种,总量约占中国古籍的十分之一。四川尚存的旧志达671种,又占全国旧志的十分之一。

  从社会主义新方志看,自1981年起,四川启动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时间断限为1840—1985年),2000年左右结束。

  据2004年出版的《四川省地方志目录(一)》统计,截至2000年,四川公开出版或内部出版包括第一轮三级志书在内的地方志成果10280部10348册,其中包含部门志、乡镇志、厂矿志、山水志等,在数量上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

  2005年,四川启动第二轮三级志书(时间断限为1986—2005年)编纂,至2020年底,第二轮《四川省志》92个分卷、21部市(州)志、179部县(市、区)志全部进入出版程序,205部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2020年卷全部实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成书总规模超3.5亿字,出版总部数仍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一。

  另外,2001年以来,四川还公开出版或内部出版各类地方志成果7113册(部)〔本数据来源于2020年出版的《四川省地方志目录(二)》《四川省地方志发展报告》(2018至2023),以及2024年度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统计的全省地方志成果数〕。可以说,四川是当之无愧的方志资源大省。

  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纵贯古今、横陈百科、包罗万象。因此,地方志被誉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承载着赓续历史文脉、资政辅治、增进文化自信、教化育人等时代价值。

  “自隋唐确立官修制度后,历代都把修志作为官职官责,颁布政令进行统一规范。”南宋时期,地方设专门修志机构,各州、府、县都定期编纂方志。明永乐十年(1412),明朝政府谕令全国各地府、县、卫、所皆必修志。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朝政府设立一统志馆,先后三次编修《大清一统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很看重方志编修,新方志事业开始起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相继开展了两轮大规模修志。历代延续的官方主导修志的制度,使地方志具有历史延续性、内容广博性、材料真实性、史实权威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秉笔直书、述而不论、存真求实的修志原则,使地方志成为一方土地上最广泛、最真实、最权威的信史,因此,地方志能“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如,第一轮《四川省志》的编修出版,结束了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后184年四川无完整编纂出版省志的历史;而民族地区部分县志的编纂出版,更开这些地区自建置以来志书编纂之先,填补了历史空白。2024年出版的《四川客家志》,是中国西部地区首部客家文化地方志书。同年出版的《四川羌族通志》,系羌族历史上首部通志。

  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有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当代的种种事件都能从历史中找到渊源。“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唐宋以后,新到任的地方官都要先找当地方志看。清代《吏治悬镜》曾将“览方志”作为地方官“莅任初规”。、、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格外的重视编史修志和读志用志。战争年代,每解放一个县城,总是要找当地的县志看。1958年3月,中央在成都召开工作会议(史称成都会议)。

  会议期间,先是找人从四川省图书馆借来《四川通志》《蜀本纪》《华阳国志》,后又找人借来《志》《灌县志》《都江堰水利概要》等志书。对每一部志书都认真阅看,并用红蓝铅笔在书上圈、点、批、划。他还亲自挑选唐、宋、明三朝诗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词,连同《华阳国志》的部分内容一并印发参会的领导阅读,提倡利用方志,提高领导水平。1979年10月,在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负责人谈话中指示,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

  习在福建工作期间曾说过: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这样做,可以较快地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地方志积累了海量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资料,包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是资政理政的重要借鉴,执政者可在地方志中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鉴往知来。

  习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强调,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四川历代旧志记载着历代先贤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是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全面集中的体现;一二轮社会主义新方志忠实记录中国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新中国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最宝贵的思想源泉和最直接的精神纽带,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地方志资源具有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提振精神力量的重要时代价值。

  方志理论学家寿鹏飞在论及地方志功用时说,方志可以“正人心、敦风尚、明正谊”。顾颉刚认为:“一个人的知识是由近及远的,我们幼年先认识自己的家庭,大些就认识了自己的乡土,由此进而认识祖国,认识世界。”四川大量的县志、乡镇志、村志等地方志书,包含一地民风民俗、传统工艺、方言俗语、美景美食等内容,涉及地方历史、文化、民族、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听起来觉得熟悉,读起来感到亲切,是一地群众共同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图腾,其所包含的价值导向、品德习性和规范约束等,潜移默化影响着一地群众的人格和行为养成。同时,地方志是一地群众奋发图强精神的提炼和使命感、责任感的历史见证,是生动的、具体的、亲切的、富有说服力的生动教材,因此,在教化育人、培育爱国爱乡情怀等方面,地方志具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四川地方志系统践行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三个服务”理念,坚持“修志编鉴与开发利用同推进、留存历史与服务当代相结合”思路,深入挖掘地方志资源时代价值,发挥现实功用,不断拓展地方志成果转化路径,省、市、县多点开花,为进一步认识、利用地方志资源时代价值提供鲜活的实践案例。

  四川地方志系统历来高度重视旧志整理点校工作,省地方志办陆续开展旧志普查、编印《四川历代旧志目录》《四川历代旧志提要》等,影印出版《四川历代方志集成》(全4辑108册,收录四川省通志、府州志、县志、乡土志和部分地情书籍共317部),该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编纂的第一部大型旧方志丛书。整理出版《西康通志稿》《迪山日记》等,对民族地区地方史、民族史研究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编译日本东亚同文书院1917年出版的《中国省别全志》(第五卷四川省)中文版,再现了日本人镜头下清末民初川渝实景,具有重大史料价值。

  省地方志办牵头策划,广元、汉中两地蜀道专家携手,编纂出版“中国蜀道方志丛书”首批成果122册。成都市地方志办与四川大学合作整理出版《蜀藏》,是迄今收集最全、规模最大的巴蜀历史珍稀文献集成,目前已出版14类305册。成都市及所属县(市、区)两级地方志部门共整理出版《成都旧志序跋集》、题襟馆本《华阳国志》及旧县志60余部。广元整理出版《广元历代方志集成》,收录广元旧志17部。广安市及所属县(区)两级地方志部门收集影印旧志近20套。阿坝州整理出版《阿坝州旧志集成》,收录阿坝州旧志40部。据不完全统计,2021—2024年,全省地方志系统整理出版(含内部出版)旧志80部。这些重要历史文献的抢救整理,对传承历史文明,挖掘历史智慧,深化四川地方史研究等具有基础性作用。

  2023年12月22日,四川省地方志办机关党委书记邓瑜(左二)向国家版本馆副馆长王志庚(右二)捐赠珍贵史籍《四川历代方志集成》、第一轮《四川省志》及《迪山日记》(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近年来,全省地方志系统立足丰富的史志文化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充分发挥资政功能,从方志资源中寻找治国理政经验,助力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服务中心大局。2018年,省地方志办创办《资政参阅》,立足丰富史志文化资源,以历史经验为镜鉴,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等,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资政建议。2018年以来,《资政参阅》已编发94期,获省领导肯定批示33次,一些资政建议获得采纳落实。

  如,多位省领导在《关于加快推进四川三线建设旧址集中保护和利用的建议》上作出批示,相关建议被省人大、省委宣传部、经信厅等多家单位专题研究并采纳。2019—2024年,全省市县两级地方志系统撰写资政报告976篇,276篇获领导肯定批示,150篇转化实施或被相关部门采纳。2021年起,省地方志办延伸年鉴开发利用链条、提升年鉴资治辅政价值,开发《四川年鉴简本》《四川印记》,服务全省两会,受到高度赞誉。2024年,12个市(州)地方志部门,11个县(市、区)地方志部门编纂的年鉴简本(微记录、印记)等书籍服务当地两会。

  2024年1月22日,《四川年鉴(2023)》简本、《四川印记2023》《四川历史文化览读》摆进四川省两会会场(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二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全省地方志系统深入挖掘方志资源,有针对性地提供人文、生态、社会等丰富的地情信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省地方志办依托四川省志中的《农业志》《川菜志》《川酒志》《川茶志》《盐业志》等志书,组织编纂《四川地理标志产品图志》《中国川菜图志》等特色图志,助力“川字号”品牌塑造。2019年,结合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编著《大熊猫图志(中英文双语版)》,新华社、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环球时报(英文版)》、澳大利亚《澳洲新报》等多家国内外媒体广泛宣传报道,被法国历史自然博物馆收藏,成为四川对外宣传名片。2024年《大熊猫图志(英文版)》在英国出版,面向全球40多个英语国家发行,进一步提升了四川在全世界的知名度。

  依托四川省志《九寨沟志》编著出版《九寨沟图志》,成功打造“三九大”文旅品牌重要文化名片。巴中市组织编纂《巴中文旅康养图志》,成为“诗意山水·红色巴中”的代表性名片。邛崃市转化《邛崃县志》等方志资源,助力“邛崃黑茶”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什邡市积极为四川麻仔食品有限公司申报“四川老字号”、什邡杨村茶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供史料支撑。遂宁市安居区编纂《安居沼气大事记》,为常理镇海龙村“中国沼气文化之乡”的打造提供了史实依据。

  2024年10月,“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大熊猫图志》英文版在英国出版, 中国特色图志作品首次出海(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三是服务人民群众。近年来,全省地方志系统始终践行“民有所需,志有所为”理念,精准对接各类群体文化需求,提供更广、更优、更快的史志文化服务。推进建设“省(市、县)方志馆+省方志馆高校分馆+省(市、县)图书馆地方志专架(地方文献阅览室)+史志阅览室(微方志馆)+乡(镇、街道)情馆+村(社区)史馆”史志馆集群,谋划建设“四川省史志馆联盟”,将束之高阁的地方志成果送到人民群众的“家门口”。

  利用“四川省数字方志馆”发布史志成果3800余部,内容涵盖四川省一二轮三级志书、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历代旧志、各类专业志(部门志、行业志、乡镇志)、其他地情书籍等,方便人民群众读志用志。近年来,省地方志办与相关机构联合开发利用四川省志中的《川菜志》《川酒志》《大熊猫志》《方言志》《川剧志》等方志资源,制作《舌尖上的四川》《方志四川熊猫篇》《四川方言的来龙去脉》《川剧的前世今生》等音频节目,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成都方志云接入DeepSeek-R1满血版大模型,依托DeepSeek领先的AI大模型技术和10亿字的成都地方志数字资源,成都方志云AI助理可随时为网友解答成都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等地方志相关问题。

  全省地方志系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传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切实担负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时代使命,发挥地方志彰善瘅恶、引领风尚、教化育人作用。

  一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地方志是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历史传统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全省地方志系统坚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探索“互联网+地方志”路子,依托网站、期刊、新媒体等平台,深挖方志资源,使地方志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省地方志办充分利用四川省情网、《巴蜀史志》期刊、“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等自有平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巴蜀文化,以质量上乘、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文章内容,吸引了一大批方志文化“铁杆粉丝”。截至2025年6月30日,四川省情网累计访问量4.87亿次,累计独立访客数9895万名。

  “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累计访问量18.9亿次,关注用户数79万名,在宣传四川省情、弘扬巴蜀文化、传播四川声音、扩大四川影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辑录年度优秀地情文章,编纂出版《蜀韵纪事》系列丛书,展示巴蜀灿烂文化,宣传四川人文风情。四川地方志系统参与建设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自主研发的四川省情语料库“若水”,为其AI训练模型提供3000余部数字化地方志成果资料。成都方志、自贡方志、志中阿坝、芦山地方志等一批史志类优秀新媒体广受关注与好评。截至2025年6月30日,“成都方志”新媒体矩阵关注用户超296万,累计访问量超14.2亿人次。乐山市在乐山日报、“无限乐山”手机客户端、乐山综合广播FM102.8等媒体推介《名人与乐山》《乐山简史》等史志书籍、刊载史志文章,展示地情文化。

  二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方志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能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丰富、更具体、更生动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省地方志办积极融入教育系统“大思政”育人体系,2023年起,创设“四川方志大讲堂”,会同教育厅在全省开展“方志文化进校园”活动,先后在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18所高校开展“方志文化高校行”系列史志文化宣讲,并同步开展网络直播,受到高校师生、社会群众广泛好评。2022年5月和今年4月开展全省高校大学生地方志知识竞赛,吸引全省100多所高校2.6万余名(第一次1.4万名,第二次1.2万名)学生参赛。

  联合团省委举办首届四川“史志杯”巴蜀文化朗诵大赛,收到3400余件参赛作品。联合团省委举办首届“史志杯春节文化朗诵作品征集活动,收到有效投稿作品2113件。成都举办寻找“蓉城红领巾小史官”“志成都·知未来”方志进高校等活动,吸引超百万大中小学生和家长参加。联合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开展“蓉城方志好课”建设,方志好课讲师及课件纳入全市“城市共享课堂”,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厚植爱国爱乡情怀,赓续传承城市文脉。内江开展史志文化进中小学思政课试点。阿坝州打造方志文化宣传进学校“六个一”品牌。

  四川虽在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经费保障不足、开发利用形式较单一等问题。为深度开发利用四川地方志资源,充分发挥其在赓续历史文脉、提供资政辅治参考、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的时代价值,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将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纳入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

  方志资源是天然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抓好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各级党委、政府应进一步明确地方志“公共文化产品”的定位,将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制定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各级地方志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有序推进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四川地方志资源是一座体量巨大的文化宝藏。囿于经费、人才等方面原因,目前对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开发的仅是海量地方志资源的冰山一角。如,四川的旧志整理大多停留在影印阶段,推出点校本、普读本,深化提炼研究等还不够,各级地方政府要格外的重视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并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人才保障。

  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需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强大合力。各地各系统各单位应深挖地方志资源,把地方志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向社会提供更多充满方志元素、展示方志魅力的新型公共文化产品。应创新形式,探索方志文化通俗化、大众化传播路径,将志书中的内容转化为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巴蜀文化的活教材,让志书真正亮起来、动起来、活起来、热起来,让志书为党所用、为民所用、为社会所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平台,为推动方志资源深层次开发利用带来了广阔前景。科技等部门应在政策项目上支持将四川方志数据库升级改造和智能化运用纳入科技项目。财政等部门应在经费上支持地方志机构与科研机构合作,探索构建方志数据再利用的使用模型,对海量的方志原始数据进行数据整合、智能分析、动态交互等,生产出文字、声音、视频等“活态”“立体”“智能”地方志文化产品,满足各类机构、各类群体读志用志需求。同时,科技赋能使方志突破地域局限,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阐释好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持续推动中华文化传播从“走出去”向“走进去”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