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生猪市场供需情况深度调研分析

时间: 2025-08-14 02:35:30 |   作者: 小九app下载手机应用

您当前的位置: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施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逐步的提升,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担接受的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农业农村部最新调度显示,当前,中国生猪产能阶段性偏高,为防范生产大起大落、价格大涨大跌风险,将实施生猪产能综合调控,引导调减约100万头能繁母猪。

  随着我们正常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的需求依然稳定,肉产量和消费量占肉类的六成左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末全国存栏生猪4.24亿头,增长2.2%。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043万头,为正常保有量的103.7%,接近产能调控合理区域上限。同时,5月龄以上的中大猪存栏量和上半年全国新生仔猪量均处于历史高位,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下半年和明年春节后生猪出栏将明显增多。

  农业农村部最新调度显示,当前,中国生猪产能阶段性偏高,为防范生产大起大落、价格大涨大跌风险,将实施生猪产能综合调控,引导调减约100万头能繁母猪。

  供需失衡导致生猪价格自2024年8月登顶后持续下跌,全国均价已从21元/公斤跌至14元/公斤左右。生猪价格下降至今,养殖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在此背景下,5月以来国家有关部门接连出台政策引导主动去产能,向外界释放出稳猪价的积极信号,增强了市场对未来猪价企稳回升的预期。

  生猪需求端是驱动产业变革的根本动力,涵盖直接消费与加工需求,当前呈现“基础消费稳中有升、结构升级加速”的双重特征。

  传统家庭烹饪仍是猪肉消费的主要场景,但食品加工行业的需求占比持续提升。火腿肠、腊肉、预制菜等深加工产品在商超渠道与电子商务平台的渗透率明显提高,尤其在传统节日期间,加工公司的集中采购需求推动屠宰量季节性波动。与此同时,外卖、团餐等新兴消费场景的崛起,带动小包装、精分割猪肉产品的销量增长,倒逼屠宰企业优化产品规格与冷链配送体系。

  消费者对猪肉品质与安全的关注度明显提升,推动品牌猪肉市场占有率持续扩大。黑猪肉、土猪肉等特色产品凭借“原生态”“风味独特”等标签获得溢价空间,部分高端产品价格较普通白条猪高出50%以上仍受到市场追捧。此外,区块链溯源技术的应用使消费的人能够查询猪只的养殖环境、用药记录与屠宰信息,进一步强化品牌信任度,头部企业的冷鲜肉品牌已进入主流商超与社区团购渠道,逐步挤压无品牌散肉的市场空间。

  城乡消费差异依然存在,但城市化进程加速缩小了这一差距。一线城市消费者更偏好品牌化、精细化产品,而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仍以农贸市场的传统鲜肉消费为主。人口流动带来的饮食文化融合,也使川味、粤味等地方特色猪肉制品突破地域限制,通过电商物流渗透至全国市场,带动区域特色养殖模式的发展。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生猪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分析:

  供给端是生猪市场波动的直接影响因素,当前行业正经历“集团化扩张、散户退出”的结构性变革,产能集中度提升与成本控制能力成为竞争核心。

  头部企业通过“公司+农户”“自建养殖基地”等模式快速扩张产能,标准化猪舍、智能化饲喂系统与生物安全设施的投入,使其在疫病防控与养殖效率上具备显著优势。散养户则因环保压力、资金不足与技术落后加速退出市场,尽管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养殖户数量仍占多数,但其市场占有率已大幅萎缩,行业呈现“数量占比高、产能贡献低”的特点。

  规模化企业与中小养殖户的成本差异持续拉大。头部企业通过育种改良提高母猪繁殖效率(PSY指数明显提升),采用精准营养配方降低饲料损耗,并引入智能环控系统减少能源消耗,将完全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而中小养殖户因饲料采购成本高、防疫设施简陋、人工效率低等问题,成本居高不下,在猪价下行周期中面临严重的生存压力,部分散户被迫转为“代养户”,依附于大规模的公司获取稳定收益。

  非洲猪瘟疫情后,生物安全成为养殖端的核心竞争力。头部企业投入巨资建设“三区四级”生物安全体系,推行封闭式管理、车辆洗消中心、人员隔离制度等措施,明显降低疫病发生率。相比之下,中小养殖户因资金与技术限制,防疫能力薄弱,疫病风险仍是其生产不稳定的根本原因,进一步加速了行业洗牌。

  需求端的升级与供给端的规模化,推动生猪产业从“单一养殖环节”向“全产业链协同”转型。当前,行业竞争已不再局限于养殖端的成本博弈,而是延伸至育种、屠宰、加工、品牌与渠道的全链条能力比拼。头部企业通过向上游布局饲料生产与种猪研发,向下游延伸至屠宰加工与预制菜业务,构建“从农场到餐桌”的一体化体系,既提升产品附加值,又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的利润互补平滑猪周期波动风险。与此同时,中小养殖户与加工公司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如何通过差异化定位(如特色养殖、区域加工)或与头部企业合作(如代养、原料供应)实现突围,成为行业转型期的重要命题。

  想要知道更多生猪行业详情分析,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5-2030年中国生猪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3000+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